佛在《圆觉经》上说:“善男子,未世众生将发大心,求善知识欲修行者,当求一切正知见人。”
佛说:“当求一切正知见人”,这个“正知见人”,佛没有说是出家人,也没有说是白衣居士、还是在世间的修行人,佛只说:“当求一切正知见人。”也就是说不看身份名相,只看是不是“正知见人”,只要是正知见人就可以学习,就可以依止。
所以,不要过于迷信某一种身份形象,如:出家人、僧人、大师、活佛、高人、领袖等身份名相,从而排斥非这些身份名相的人,这都是不如法的。只看是不是“正知见人”。
那么,佛说得这么清楚,为什么当代的有一些“出家人”却非常强调,要看“出家人”讲的,而排斥白衣讲法呢?因为,有些人根本就是魔混进佛门败坏佛法的。
展开剩余89%佛在《大般涅槃经》言:“我般涅槃七百岁后,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,譬如猎师身服法衣,魔王波旬亦复如是,作比丘像、比丘尼像、优婆塞像、优婆夷像,亦复化作须陀洹身,乃至化作阿罗汉身,及佛色身。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,坏我正法”
(佛涅槃七百岁后,魔开始破坏佛的正法,就像猎人穿上僧衣,猎人代表“心性残暴”,僧衣代表“我佛慈悲”,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:“披着羊皮的狼”不怀好意,魔王也是如此。他们以男女出家人、男女和尚、皈依佛法的在家男居士、皈依佛法的在家女性信徒、还有化作证果的出家人、化作阿罗汉身、及佛色身,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,坏佛正法。)
所以,“出家人”也有是魔混进去的,不能执着身份名相。但佛说得很公正,末世众生想要修行求善知识,当求一切正知见人,不管他是出家人,还是不是出家人,这些身份名相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正知见人”。
那么,这个“正知见人”有什么特点呢。
《圆觉经》原文:“善男子,末世众生将发大心,求善知识欲修行者,当求一切正知见人,心不住相,不著声闻缘觉境界,虽现尘劳,心恒清净,示有诸过,赞叹梵行,不令众生入不律仪,求如是人,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末世众生见如是人,应当供养不惜身命,彼善知识四威仪中,常现清净,乃至示现种种过患,心无骄慢,况复抟财妻子眷属,若善男子,于彼善友不起恶念,即能究竟成就正觉,心华发明,照十方刹。”
个人理解,供参考:(末世的众生,想要发大心修行,当求一切正知见人,这个正知见人,心不住相,不执着小乘二乘修功德福报的获得法以及境界,或者不宣说小乘二乘修功德福报的获得法,只讲大乘解脱法。
虽然他有时会有一些世俗的烦恼,或者他示现有烦恼习气,但他的心始终是清净的。他有过失他会说出来,或者说他常常袒露忏悔自己修行中的不足或过失,或习气,以此示范正确的修行,以身作则。他赞叹离欲修行,他赞叹放弃对人间的贪爱执着,生起出离心。他敢于公开忏悔自身的习气,以及示现修行中遇到业障考验时是如何做的,如果他有过失或不足,他也会说出来,并且及时纠正,目的是为了留下一个供众生修行参考的案例标准,以避免众生走入不如法的修行中。
就是说,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示现修行解脱之路。
寻找到这样的修行人,肯定能解脱生死、见证自性如来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末世众生见到这样的修行人,一定要以身心灵、身语意供养他,不要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。
这个善知识在四威仪行、住、坐、卧中,时常都是清净的,就算他示现种种过患,如修行中,或有过失,或有不足,或忏悔烦恼习气,或示现遇到业障考验时他是如何度过去的,或示现修行中容易走入的误区、以此讲解这么做会导致什么后果,并且及时纠正,以此让大家少走弯路,他都会毫不遮掩的说出来,而且一点骄慢都没有,很真实,很无我!
他有过失都能说出来,他有不足也会忏悔,他这么无私坦荡,他连对自我都不珍爱,那他更不会贪爱群集钱财妻子眷属这些了,就是说他不贪钱财,不收财物供养,不拉拢人情组织,不搞男女关系。
这里可以理解成,他就是真真正正的一个清修者,只谈灵魂解脱,不谈人间人情,没有远近亲疏,非常清白,公正,无私,坦荡,因为他愿意讲出来自己遇到业障时是怎么做的,他修行中有不足,他也会说出来,甚至他可能会示现如果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,示现误区,让大家少走弯路,并留下纠正的方法,不足会修正,有不足修正了,就是法门,法门就是对治烦恼,纠正错误的法。就是说他留下很多亲身实证的案例,供修行人参考,以避免众生走入不如法的修行中。这一点非常了不起!
也就是说这个善知识为了解脱生死,为了达到真理,他不爱自我,不爱财富,不收钱财供养,不贪爱人间人情,不搞男女关系,很清白,很公正,很无私,只谈解脱,没有远近亲疏,大公无私,他是一个大雄勇猛的修行者。
如果你遇到这个善知识,你能不起恶念升富配资,能依止修行,即能究竟成就正觉,心华发明,照十方刹。
重点:“不着声闻缘觉境界....示有诸过,赞叹梵行,不令众生入不律仪....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。况复搏财妻子眷属。”
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,“不着声闻缘觉境界”,那就是修大乘佛法的,“示有诸过”,这个善知识是一个很真实的人,是一个有错就敢认,并敢于公开忏悔纠正的人。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的。他能敢于公开忏悔,示诸已过,他连对自我都不珍爱,那他更不会贪婪钱财聚集人情组织了,更不会收钱财供养了。
简单总结几点:
1,修大乘佛法解脱法,或宣讲大乘佛法解脱法的。
2,真实,敢于公开忏悔,敢于示诸己过。
3,不贪财富,不收钱财供养(无私、清白)
4,不搞人情组织,待人没有远近亲疏。
5,以亲身经历,现身说法,留下实证案例,避免众生走入不如法的修行中。
注:《“心华发明,照十方刹”是什么意思?引用大德的理解:你如果能够稳定在见精这个情况,对你的身心意识、思虑情感不定义,不分别,不取舍,也并不拒绝的时候,你完全是处在身心意识之中,清澈而无来无去、不拒不离的,安宁的、纯澈的照性当中的时候,你就是罗汉果位。就是你的心光发动照十方刹,跟微尘世界的一切觉者相互辉映,这个叫“罗汉”。
不要小瞧罗汉果位啊,如来——正等正觉的无上如来,就称为“无漏大阿罗汉”。奢摩他是一条修行道路,这条修行道路可以直达佛地的。不要小瞧了,不要觉得“你是罗汉”,我告诉你,佛就称为“大阿罗汉”的。释迦牟尼佛,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,称为“无漏大阿罗汉”,所以说,奢摩他是一条修行的道路,不分高低的。》——转
佛还说了这个善知识所证的教法当中,没有这作,止,任,灭这四种病!
引用大德的话理解:
“一者作病,意思是通过种种努力,通过各种修行方法获得涅槃,可是自性本来清净具足,不是由分别心的努力而获得成就,所以,求获涅槃,就是一种妄想,犹如水中捞月、镜中取花,月并非自水而得,花并非镜中而生,依生灭法求涅槃相,涅槃亦成生灭相,生灭相非涅槃,故圆觉是性而非相,圆觉自性为如来究竟义,究竟义众生本来具足,非靠外求,故而作者与所求终是虚幻。
二者任病,意思是,心灵彻底放任自流,既不求涅槃,也不求解脱,不做有意识的修行,也不求证真理。因为生死涅槃本身都是妄想,在生死之中不起妄念就是涅槃,诸法生灭聚合皆是自性所现,我随顺诸法不加以作意,心随因缘不加以分别就是涅槃,认为顺其自然就是如来圆觉,将心、行上的无所作为、无所分别当作觉醒,这是离心说法,承认诸法实有,不明白诸法空有,不了解世界唯心所现,不懂得万相唯识所变,清净性随心识分别牵引,被诸法名相牵引觉性,陷入心灵深层的细腻妄念取舍之中,觉得顺其自然就是涅槃,却不知身心、自然、涅槃、生死本身就是心灵妄想,心灵随妄想而不能觉醒,顺其自然就是心识陷入细腻尘沙惑,宿世业障在相续。
三者止病,是以奢摩他的止观境界,企图以熄灭自心妄想,从而证入如来寂灭性,以为清净心就是涅槃,认为一切诸相于心灵清净,妄念不生就是涅槃。这是将阿罗汉的境界,当作了如来大定,如来圆觉,非以止观得之,众生自性,本来清净,非从熄灭烦恼中获得,有所获得之法,即非佛法,佛法是随顺缘起而无挂,随顺生灭本无生,随顺诸相而清净,随顺诸妄心而不动,非止观清净可以获得,故而说,止观是病。
灭病,以为生灭二法为实有,因为内心认定有一个空境界可以获得,空境就是阿赖耶识存在感的体现,因为生与灭都在体现存在,故而,存在感中,名相身心的所谓熄灭,恰恰是心灵对于存在感妄想的延续,因为不明白心灵是觉性困顿所现幻觉,幻觉本空无有体性,执迷幻觉中衍生出来的身心自我,所以才认为烦恼身心是实有,只有实有的身心,才谈得上永断一切身心烦恼,只有可以被获得的空境,才谈得上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,犹如梦中人,试图在梦中自杀,从而觉醒梦境,是不可能的。
梦境中的生与死,烦恼与永断烦恼,境界与永断境界,都是存在感妄想的波动,都无法解脱生死轮回,生灭二法的束缚,陷入无明妄想中永无终止。故而说,灭除一切烦恼,永断根尘境界,是病,真正的觉悟,是心灵观察烦恼,于烦恼身心中,无取无舍,真正的解脱,是心灵随缘六根尘境界,于世间诸境界中,觉性如光明透过心灵分别,念头情绪犹如飞鸟凌空,体验感受如雁过寒潭,行住坐卧心心无挂,嬉笑怒骂自性如如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是正观。”
“善男子。末世众生欲修行者。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。”
---------------
题外话
【如来应世】
佛在《圆觉经》说:“若诸众生遍修三种,勤行精进,即名如来出现于世。”
(如果诸众生遍修这三种,奢摩他,三摩钵提,禅那,即名如来出现于世)
个人理解:可以看出这是“如来应世”的特征,如果有人宣说这三种修法,以及众生遍修这三种,勤行精进,即名如来出现于世。这里的宣说指的不是那种头脑理解就讲出来的,而是指实证者,他实证到了讲出来,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,带领众生修行。
---------------
【遇到“自称佛菩萨”,让子弹飞一会】
《楞严经》原文:我灭度后,敕诸菩萨及阿罗汉,应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种种形,度诸轮转。或作沙门、白衣居士、人王、宰官、童男、童女,如是乃至淫女、寡妇,奸偷屠贩。与其同事,称赞佛乘,令其身心入三摩地。终不自言:我真菩萨、真阿罗汉,泄佛密因,轻言末学。
个人理解:有些人拿着《楞严经》的这段话,就一口咬定是凡“自称菩萨”的人都是“魔”,真菩萨不会说自己是菩萨的,这是很片面的理解。这一段经文说的是菩萨和罗汉,但没有说“如来应世”,而且说的是,“我灭度后,敕诸菩萨及阿罗汉,应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种种形,度诸轮转。”
也就是说“佛敕”,(这个敕字的理解很关键,敕:命令、告诫、嘱咐)敕诸菩萨和阿罗汉,应身生彼末法之中,度诸轮转,也就是说这些菩萨罗汉,本来已成就菩萨罗汉,只是度众生而下世的,他们不会说自己是真菩萨,真阿罗汉。但是,如果是那些通过遵从正法自己努力修行证悟的成就者,他能不能说自己证悟的境界呢?这里应该是不包括在内的。
也就是说,第一,不包括“如来应世”,第二,不包括自己修行实证解脱的。通过自己修行证悟到佛菩萨的生命境界的,只要他能讲得出自己的觉悟经历,讲得出法我皆空、自心现量的究竟法义,讲得出三界法界的生命实相,以及境界内涵,符合三法印、四依法的,那他可能就是真的,如果说不出,那可能就是假的。
而且《圆觉经》说:“若诸众生遍修三种,勤行精进,即名如来出现于世。”就说有“如来应世”,他也是以亲身经历、亲自实证来讲解修行的。既然是亲身实证,修行的过程中就一定会留下实证案例,有修行经历的讲解的,有经历、有案例就很好分辨了,在业障现前的时候,他是怎么度过去的?
所以,不用着急,不要一听到有人“自称菩萨”,就立马定性别人是“魔”,这是很危险的,不要一棍子敲死所有,不然会造下诽谤觉悟者的大罪业,也会错过“如来应世”,有佛经在那摆着,好好分辨他所讲的法再定论也不迟,随时都可以对照。
【衡定修行者是否觉悟】
引用:(衡定修行者是否觉悟,唯有智慧。觉者为佛,佛是觉悟,而非神通;任何自称觉悟的人,只要能够详解“缘起法”,详解“一心三藏”,能够现身说法,解释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,就是真正的觉者;否则,一切自称开悟的人,都属于魔鬼。开悟者必定属于智慧生命,智慧觉性超越了灵性宇宙,智慧生命,唯有智慧法义可以验证;而灵性神通,爱与宽恕,觉知灵性,都无法验证觉者,觉者唯有智慧可以验证。)
---------------
结语:佛说:“当求一切正知见人”,这个“正知见人”,佛没有说是出家人,也没有说是白衣居士,还是在世间的修行人,佛只说:“当求一切正知见人。”不看身份名相,只看是不是“正知见人”。
所以,不要过于迷信某种身份名相,《佛说法灭尽经》言:佛告阿难,佛涅槃后,佛法将要灭去时,众生业障深重,魔道兴盛,魔作出家人,破坏佛的正法。
所以,不能因为谁谁谁是出家人,就迷信他说什么就信什么。魔作沙门,有魔作出家人、僧人的。但佛说得很公正,“当求一切正知见人”。就看他有没有正知见。
《佛说法灭尽经》原文:“佛告阿难:“吾湼槃后,法欲灭时,五逆浊世,魔道兴盛。魔作沙门升富配资,坏乱吾道。”
发布于:广东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